親愛的朋友,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,也許,你剛好在某個地方旅行,正在收拾行李和一顆散漫的心,準備踏上回家的路。
今天,我們聊聊旅行。
曾經看過一本書,名字叫《辭職去旅行》,暫且不評論內容,不大認同這樣的觀點。縱然旅行對人生有萬千好處,但旅行不是大多數人生活的主流和終極目標;旅行之所以充滿魅力恰恰因為它是生活的點綴,是按部就班的柴米油鹽和忙碌奔波的九九六中的一段變奏。
曾經在困惑、迷惘、心情低落的時候,選擇請年假,背起行囊,出門旅行。此時選擇出門,是為了把自己置於大千世界之內,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,讓自己悟到:困難,其實也很渺小。
也曾經在開心、順利、心情美好的時候,在地圖上畫出一個聽說過然沒去過的地方,或是在某本書某張明信片上看過的迷人小城,跨越千山萬水奔過去,只為抵達自己曾經的一個念想。
前輩說:清醒時做事,糊塗時讀書,煩躁時睡覺…..而清醒、糊塗、煩躁時,都適合收拾行李出門走走。
見了海,知道自己不過是一滴水,自己的愁有多麼淺;見了山,知道自己不過如一粒塵,自己的痛有多麼輕。
大自然那種美到極致的景色撲入眼簾時,驀然之間,有時會忘了所有人,所有事;而有時,會想起所有人、所有事。
見山見水見自己。
年少時和同學一起出游,為了看世界的樣子,為了課堂上曾經鏗鏘的誓言:讀萬卷書,行萬裡路。
年輕時和心上人一起走天下,為了讓嘰嘰喳喳的愛情,留在每一段共同奔跑的路上。手挽手走過的沙灘、看過的日出;腳並腳爬過的山、經過的站臺,見證著兩個人的青春與愛情,見證著彼此的了解和包容。
當了媽媽後帶著孩子一起看世界,為了和孩子的童年相守,也為了有一天孩子單飛後,我們像我們的父母一樣,有一些回憶可以絮叨:小時候在沙灘上你曾經玩了幾個小時的沙子不肯吃飯,那一年你追過一只高飛的小鳥堅信自己也會有翅膀……
除了以上三種女人不同人生階段的旅行。女人,長大了的女人,還有一種旅行方式。
我曾經在微博上寫過這樣一段:
塞爾維亞,去Uavc峽穀的路上,好像被大自然的力量喚醒,從產後低落的心態裡緩了過來,不跟自己較勁了。
第一次一個人去北京故宮。夏天,特別熱,門口有賣西瓜的,2元一塊,吃了一片覺得很有勁啊,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西瓜。心裡涼爽了。
一個人在心情最糟的時候去了芬蘭。快離開的時候,在當地的一個美術館看完油畫展出來,心裡裝著油畫,望著薄暮時分的車水馬龍,覺出從來沒有感受過的美好,原來日子沒那麼糟。
3年前辭職,一個人買票去了濟州島,走在郊外海邊路上,耳機裡放的是濱崎步的《MY ALL》,頓時感受到甚麼叫天疏地闊。鼓勵自己要燃起來,挺過去,生活沒甚麼大不了的。
去臺灣新竹,那裡民風淳樸友善,特別舒服。想著自己也要淳樸,也要友善,要做一個更好的人。
寧波的海,看到時,愣很久。海那麼大,浪那麼猛,人那麼小,告訴自己要淡定要從容,波濤澎湃不過是大海常態。
第一次去聖托裡尼,落日在海天一線的時候,人們鼓掌歡呼,情侶們在餘暉中親吻,感覺好像世外桃源,人與人之間只有善意和祝福,充滿希望和力量。
失戀,胡亂上網買票想逃離,廈門有特價票,就去了廈門。在陌生的城市街角咖啡廳,陽光很暖,忽然淚流滿面,那杯浸了淚水的咖啡,終生難忘。喝完,竟然不再那麼難受。
這世上永遠都有一個地方,撐得起我們所有的悲傷,放得下我們所有的不甘。
年輕時,忙著在每一個地方,留下美美的照片;還嫌自己不夠美,要用各種修圖軟體,把自己修到足夠完美。
不再年輕時,其實只是想在某一個地方,找回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。
女人長大的代價,不僅僅是皺紋和贅肉。還常常在忙碌中丟了自己,因為焦慮和壓力,因為擔當和責任,因此各種猝不及防的生活無常。
生命和時間有限,地球走不完,美景看不盡。所以走得越遠,越要記得,為甚麼出發。
為了更好地回來,回到現實的繁華忙碌和無奈無常中,做更好的自己;
這樣才不枉我們的時間和路費,不枉在異鄉的探索和奔波,不枉明月當空、海天一色、那一路的迤邐風光與人文溫暖。
希望你的那一程中,也有那一瞬,找回勇氣,找回信心,找回少女心;
千山萬水中,找回自己。
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
赏